从世界格局看朝鲜战争:最终受益的是哪个国家(3)
时间:2012-07-05 09:49 责任编辑:澳门百乐门▎娱乐场 来源:澳门百乐门▎娱乐场 点击: 次
仅这三个附件,就意味着“中华民国”政府如果继续存在下去就将白送给苏联一条铁路一个军港,外带一个旅顺市,而且一送就是三十年,而三十年之后早已形成既定事实,届时的结局也就不难想象了。持着直接的联系。蒋介石能做“总统”无非是因为江浙派系的经济实力最强而已,那时中国国内地域间的经济壁垒比之如今的欧洲国家之间有过之而无不及--试问现在谁会把欧盟看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而这种事实上的分裂局面是除中国人民外,所有当事者都乐于见到的,美国人在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打平衡牌让他们相互牵制的历史就是例证。如此发展下去,未来中国的领土主权会不会像德国、朝鲜那样出现法理上的分裂都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再进一步从经济角度来看那时中国的境遇。众所周知,甲午战争战败之后,日本向中国勒索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个赔款数额是当时的清廷根本拿不出的,怎么办呢?只能向列强们“贷款”[1]。从那以后中国的民脂民膏就被清廷以税收的形式搜刮一空,然后作为“战争赔款”的债务的本利每月在上海汇丰银行交割分配到列强手中,中国工业化资本积累的途径由此完全被掐断了。这种贷款其实和民间俗称的“驴打滚”账别无二致,你根本不可能还清,中国成了列强的一台提款机。资本不断外流,无法在国内积累起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就都被堵死了。后来清朝被推翻了,可北洋政府继承旧债;北洋政府被推翻了,蒋介石政府接着继承--这是列强承认你的先决条件,所以中国工业化也就遥遥无期了。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这些人的意料,中国共产党仅用了三年的时间。
[1] 1895年俄法与清廷签订第一个甲午赔款贷款,为期36年的4亿金法郎贷款,同时附带俄国在东北铁路路权和法国在云南的铁路路权。1896年3月14日英德与清廷签订第二笔甲午战争赔款贷款,1600万英镑,以清朝关税做抵押,其中850万英镑为日军驻扎威海卫的军费。1897年第三笔甲午赔款贷款由德法俄比提供,1600万英镑,用盐税和厘金抵押,但是俄国要求东北权益太多,法国要中国缅甸铁路权益,列强无法妥协,拖至1898年,由英德提供贷款,为期45年,这个贷款条件是德国占领胶州湾,法国占领湛江,俄国租借辽东半岛,英国租借香港新界99年。三笔甲午赔款贷款总值4300万英镑(加上几年后的庚子赔款则总值达6750万英镑),盐税、厘金、关税统统都被抵押上去了,清廷实际等于是在替洋人收税,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义和团运动。袁世凯上台后的“民国二年大借款”实际就是把前清铁路贷款的旧债重组由新政权继承了下来,于是这个新政权就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后来北洋政府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后放弃了沙俄的债权,德国战败后协约国看在中国派劳工参加欧洲战争的面上,免除了部分庚子赔款,但是,免除部分不由中国支配,而是由列强支配用于中国,建立了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用于培植亲西方的知识分子。就取得了全国政权,之后又解放了新疆和西藏,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一个个都被轰了出去。更“可气”的是,毛泽东竟然宣布“赖账”了,美苏等国既定的战略构想都因为一个新棋手的加入而被彻底打乱了。由此开始,中国内地的事务只有中国人说了才算。正是解放战争,才真正确立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格局中的战胜国地位。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应该是八年抗战加三年解放战争。中国的胜利不在于战争期间赢得了多少财富;相反,十几年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付出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中国最大的胜利在于赢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为日后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最大限度的、不受限制的发展空间。
- ·金日成访苏秘闻:直接推动朝鲜战争爆发(2012-07-05)
- ·朝鲜战争转折点:志愿军6个团被6个营击退(2012-07-05)
- ·朝鲜战争中先后有147万民兵加入志愿军行列(2012-07-05)
- ·朝鲜战争该怎么打:中朝高层间的剧烈矛盾(2012-07-05)
- ·打晕韩国军队 老将军忆朝鲜战争惊险潜伏战(2012-07-05)
- ·朝鲜战争初期的美韩关系:美国不断调整战争目的
- ·拨开朝鲜战争迷雾:第二批朝鲜族部队回国的经过
- ·志愿军决定性的反击:打掉了美军所有的“筹码”
- ·美国务卿忆中国志愿军入朝:当时我们像吓瘫的兔子
- ·抗美援朝时间韩军挑衅志愿军5万军队被全歼
- ·毛泽东彻夜未眠:朝鲜战争中设想的最坏局面是什么?
- ·美国朝鲜战争纪录片中的志愿军很强悍
- ·揭秘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争取回归祖国的艰苦斗争
- ·揭秘:抗美援朝时的“第一”有哪些
- ·历史探索:抗美援朝的真正原因
- ·中国人真正打败日本是在抗美援朝时期
- ·历史的记忆:抗美援朝志愿军伤亡及失踪36万余人
- ·军长牺牲是抗美援朝最严重事件
- ·揭秘毛泽东和金日成在中南海会面谈了什么